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

障胞「庇護工場」應走特色行銷路

更新日期:2011/06/18 00:37 ◎記者鍾佩芳/專題報導
引言:
觀念始終不變,讓庇護工場的營運變得艱辛。很多人對庇護工場的產品存有不信任感,所以需要提升品質;也有ㄧ群人長長久久支持,所以須以服務來回饋。
愛心購買只能度一時,不能度ㄧ世,商品要夠好,才能吸引消費者購買。除了用故事來包裝商品、行銷外,產品的品質也須維持其穩定性。
庇護工場裡,工作的絕大多數是身心障礙朋友們,很多人都仰賴這份薪水來養家,努力地付出,就是希望產品能被消費者喜愛;讓庇護工場若不轉型力求改變,可能只有退出市場一途。
根據心路基金會在九十九年的研究發現,庇護工場在二○○七年身障法上路後,全國一百五十五家庇護工場驟減六十四家,百分之五十五經營虧損。然而,庇護工場要永續經營,不能只靠政府補助或長久倚賴民眾愛心,還須強化產品、價格、通路、行銷的競爭力。
財團法人林堉琪先生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周淑芳表示,庇護工場是針對身心障礙者所提供的就業安置措施,目前全國共計一○四家,大都是由非營利組織附設成立的社會企業,其中多數仰賴政府補助,但長期而言,庇護工場的商品、服務與經營仍須迎戰廣大消費市場的競爭壓力。
根據勞委會所做調查,庇護工場自認為最須要改造的事項包括:行銷拓展、研發創新、顧客管理等,許多庇護工場,往往因經營專業不足,在產品開發時便遇到不少波折,運氣好的單位,選對適合的產品,後續的銷路就不用擔心,但是也有一些機構,成立以來跌跌撞撞、慢慢摸索得相當辛苦,可見得能否找到正確的經營方式,已經是每家庇護工場生存的重要課題。
每年有一四○○多位的身心障礙的朋友畢業,但僅有不到百分之四的人有工作,然而,能順利重返職場,對身心障礙朋友而言,絕對是一項重要的支持力量,也因為庇護工場提供了這麼重要的支持力量,因此庇護工場的營運,更是值得被關注。
庇護性商品消費者的普遍特質是有愛心,這是庇護工場的優勢也是劣勢。行銷專家吳若權表示,許多庇護工場往往過度強調愛心,忽略了若沒有優良的產品或服務,再多的愛心都會有消耗殆盡的一天,庇護工場應將「工場」放前面,「庇護」放後面,提高自己的產品品質,並發展出自己的核心價值,如陽光洗車的毅力與堅持。庇護性商品的成功之道是創新,透過對談、觀察及閱讀可以得到一些市場的趨勢,在瞭解消費者為何買、為何不買後,因應消費者的需求對產品持續進行改進與創新,才能不斷吸引消費者。
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講師余淑吟也表示,庇護商店在經營上需要面對現實環境的挑戰,在面對一般商品的競爭,庇護性商品更需要依靠包裝設計來吸引消費者目光,並重視視覺的一致性。在商品的行銷上,庇護工場應該先瞭解消費者要的是什麼,並且建立自己商品的獨特性,藉此和一般商品做出區隔,再善用媒體資源讓社會大眾瞭解商品與品牌,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。建議庇護工場可以和設計公司、個人工作室、學校、或一些公益服務團隊合作,透過專業人士的設計,讓庇護商品有品質更好的包裝。若資金較不充裕,也可以善用免費或代價較低的學校資源,只要能妥善的溝通,許多學生能做的並不會輸給設計公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